悟后

灵佑禅师曾言:“如今初学,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心,犹有无始劫来习气未除。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方名修也,不得别有事。” 这段话犹如洪钟大吕,警醒着那些初尝顿悟滋味便沾沾自喜的修行人,揭示了“悟后起修”的真谛。

顿悟,如同拨云见日,使我们瞥见了自性光明,但无始劫以来积累的“习气”,却如影随形,难以在顷刻间消散。何谓“习气”? 它是我们长期以来固化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惯性,深藏于阿赖耶识中,如同电脑程序的默认设置,在不自觉间左右着我们的言行。 贪婪、嗔恨、愚痴,皆是习气的化身,它们驱使我们追逐物质的虚幻满足,在人际关系中横生芥蒂,于真理面前被蒙住眼睛。

因此,顿悟并非终点,而是修行的起点。沩山禅师强调,修行并非另辟蹊径,而是要“净除现业流识”。 “现业”,指当下所造之业, “流识”,即流动不息的妄念。 换言之,修行就是要时刻保持觉察,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斩断恶念的滋生,同时通过精进修持,净化过往所造之恶业。

如何“净除现业流识”? 禅修,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训练专注力,培养觉察力,如同磨刀般,使心变得敏锐而清明。 安般念,专注于呼吸的出入,帮助我们安定内心,减少杂念的干扰; 毗婆舍那,内观身心的实相,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真相,从而破除执着。

此外,忏悔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面对往昔所造之恶业,我们应生起真诚的忏悔之心,发愿改过自新,不再重蹈覆辙。 可诵持《八十八佛忏悔文》,礼拜诸佛菩萨,以清净身语意三业。

行善,则是积极的修行方式。 通过布施财物,帮助贫困之人; 通过放生,护佑生灵; 通过担任义工,服务社会,我们不仅能积累福报,更能培养慈悲心,增长菩提心。

然而,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修行,成为摆在修行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将修行融入生活,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正念,在工作学习中运用佛法的智慧。 例如,在面对压力时,可以尝试深呼吸,放松身心; 在与人交往时,可以保持微笑,传递善意; 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运用佛法的智慧,化解烦恼。

总而言之,顿悟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悟后起修,则是通往解脱的必经之路。 愿我们都能牢记沩山禅师的教诲,以顿悟为起点,以精进为动力,在菩提道上勇猛前行,最终到达觉悟的彼岸。

相关链接:https://www.google.com

本文链接:https://amitafo.com/122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