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的山林深处,书院掩映于茂林修竹间,是读书人远离尘嚣、潜心治学的理想之地。应尚书年轻时便在此求学,白日苦读经史,夜晚则伴着山风明月,潜心钻研。然而,这片看似宁静的山林,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幽暗。
夜幕降临,山林间常有鬼魅之声飘荡,令人心生恐惧。然而,应尚书胸怀浩然正气,并不为这些怪力乱神所动。他坚信,只要心怀坦荡,便无所畏惧。
一日深夜,应尚书秉烛夜读,忽闻一阵低语声传来。循声细听,竟是几个鬼魂在窃窃私语。其中一个声音阴森地说:“某村有妇人,其夫久出未归,公婆欲逼其改嫁。此妇贞烈,誓死不从,将于明夜自缢于林中。吾等寻觅替身多时,今终得偿所愿!”
在那个交通闭塞、音讯难通的年代,男子外出谋生,往往数年杳无音信。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更是让女子在婚姻大事上毫无自主权。若丈夫久未归家,公婆为了家族的延续,便会强迫儿媳改嫁,全然不顾其个人意愿。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的命运往往如浮萍般飘摇不定。
更令人扼腕的是,封建社会推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无数女子深受其害。她们视贞节为生命,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名节,也不愿苟且偷生。
听到鬼魂的对话,应尚书心中一震,顿生怜悯之情。他仿佛看到了那名绝望的女子,在黑暗中苦苦挣扎,最终选择以死来反抗命运的不公。他深知,若不及时伸出援手,一条鲜活的生命即将香消玉殒。
应尚书并非富甲一方的豪绅,但他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毅然决定,倾尽所能,也要救下这名素不相识的女子。
他连夜赶回家中,将家中仅有的一些田产悄悄变卖,换得四两纹银。为了让那家人相信,他绞尽脑汁,模仿那妇人丈夫的笔迹,伪造了一封家书,告知家人自己在外一切安好,只是暂时无法归家。
第二天,应尚书将银子和伪造的家书一同寄往那妇人家中。妇人的父母收到书信后,仔细辨认,发现笔迹与儿子的字迹并不相符,心中顿生疑虑。然而,转念一想,书信可以伪造,银子却是真真切切的。他们宁愿相信儿子在外一切安好,也不愿逼迫儿媳改嫁,以免日后追悔莫及。
就这样,在应尚书的巧妙安排下,那名妇人得以保全性命,免于一死。几个月后,那妇人的丈夫终于平安归来,夫妻二人得以重聚。他们得知应尚书的义举后,感激涕零,专程登门拜谢。
“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应尚书的善举,不仅挽救了一条生命,更成全了一段姻缘,避免了一场人间悲剧。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照亮了黑暗,传递了希望。
应尚书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救人于危难的传奇,更是一曲关于人性光辉的赞歌。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黑暗的时代,依然有人坚守着善良和正义,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生命的尊严。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