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积德积善之家,鬼谶应验

积善之家,鬼谶应验

江苏常熟的徐栻,字凤竹,其父世代经商,家境殷实。然而,徐父并未沉溺于财富的积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困苦的乡邻。每逢荒年,他总是率先减免佃户的田租,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同时,他还慷慨解囊,赈济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百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一个宁静的夜晚,徐家宅院外忽然传来一阵奇异的歌声:“千言不骗人,万语不骗人,徐家的秀才,一定做举人。”这歌声飘忽不定,时远时近,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相信鬼神之说,盛传有鬼怪谶语预测吉凶。这种现象,无疑受到了传统谶纬思想的深刻影响。谶纬之学,起于秦代,盛于东汉,是一种神秘主义的迷信思想。“谶”指的是预示未来的隐语和预言,往往假托神灵之口,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纬”则是附会儒家经典的解释,内容荒诞不经,多宣扬神灵怪异。

在那个信息闭塞、思想禁锢的年代,谶纬之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被统治者利用,作为一种愚民和巩固统治的工具。

令人惊奇的是,那一年,徐凤竹果然不负众望,金榜题名,高中举人。徐父见此情景,更加坚信善有善报,天道酬勤。他认为,儿子的成功,不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更是祖上积德的庇佑。于是,他更加努力地行善积德,希望能够为子孙后代积累更多的福报。

他不仅出资修桥铺路,方便乡邻出行,还广设斋饭,供养僧人。在佛教中,佛、法、僧被称为“三宝”。

“佛”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泛指一切佛,是信徒崇拜的对象;

“法”指的是佛法,即佛教教义;

“僧”指的是继承和宣扬佛教的僧众。

僧人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徒皈依佛教,自然要表达对僧人的尊敬和供养。徐父供养僧人,一方面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除了供养僧人,徐父还积极接济贫困百姓,凡是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他都竭尽全力去做。他的善行义举,不仅感动了乡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徐凤竹。

不久之后,徐家宅院外再次传来鬼魂的歌声:“千言不虚,万语不虚,徐家的举人要一直做到都堂。”这预言般的歌声,再次引发了人们的议论。

徐凤竹谨记父亲的教诲,在为官期间,始终秉持着仁义之心,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他深入了解民情,体察百姓疾苦,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最终,徐凤竹不负众望,仕途亨通,官至两浙巡抚,政绩斐然。这无疑应验了当初鬼魂的谶语。

徐家的故事,并非简单的鬼怪传说,而是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古训的生动诠释。徐父的善行义举,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儿子带来了福报,荫庇了整个家族。而徐凤竹的为官之道,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相关链接:https://www.google.com

本文链接:https://amitafo.com/153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