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善,古风淳朴之地。明朝年间,刑部小吏支某,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一日,他奉命审理一桩案件,细阅案卷后,支某发现其中疑点重重,直觉囚犯蒙受了不白之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查明真相,还囚犯一个清白。
那囚犯本是老实巴交的农户,因遭人陷害,被诬告犯下重罪,即将身陷囹圄,命悬一线。得知支某有意为自己申冤,囚犯感激涕零,却又深感无力回报。几经辗转反侧,他想到一个令人心碎的“报恩”之法,便含泪告知了妻子。
“支公对我恩重如山,我却无以为报,实在惭愧至极。”囚犯哽咽着说道,“明日,你设宴款待支公,席间将我的苦衷尽数告知。若他能……能怜惜你,或许,我便能有一线生机……”
囚犯的妻子闻言,如遭雷击,瘫坐在地。她与丈夫伉俪情深,相濡以沫,岂能做出如此有辱妇道之事?然而,为了拯救丈夫的性命,她不得不强忍悲痛,含泪应允。
次日,支某如约而至。囚犯的妻子强颜欢笑,备下酒菜,款待这位恩人。酒过三巡,她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痛苦,跪倒在支某面前,泣不成声地道出了丈夫的计划。
“支公,求求您,救救我的丈夫吧!”她哭诉道,“我们夫妻实在无以为报,只能出此下策。只要您能救他一命,我……我愿意……”
面对如此情景,支某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一方面,他深知囚犯蒙冤,急于为其洗脱罪名;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接受这种有违伦理道德的“报恩”方式。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
是选择接受“报恩”,尽快救出囚犯,还是坚守道德底线,另寻他法?这个选择,考验着支某的良知和操守。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支某最终做出了决定。他扶起囚犯的妻子,义正辞严地说道:“夫人请起!我支某虽同情你丈夫的遭遇,但绝不会做出违背道义之事。你放心,我一定会尽力查明真相,还他清白,但绝不会以牺牲你的名节为代价!”
支某的凛然正气,让囚犯的妻子羞愧难当,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她相信,这位正直的官员,一定能够还丈夫一个公道。
此后,支某不畏强权,顶住各方压力,深入调查取证,最终查清了案件的真相,为囚犯洗脱了冤屈。
重获自由的囚犯,携妻子来到支某家中,跪地叩谢。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们执意要将女儿许配给支某为妾。
在那个时代,纳妾并非罕事,但支某深知,自己纳妾并非为了满足私欲,而是为了成全囚犯夫妻的心愿,报答他们的恩情。于是,他备下聘礼,迎娶了囚犯的女儿。
婚后,支某对这位妾室敬重有加,视如家人。不久,妾室为支某生下一子,取名支立。
支立自幼聪慧过人,深受父亲的教诲和影响,立志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正直善良的人。他勤奋苦读,终成栋梁之材,年纪轻轻便高中举人,步入仕途,官至翰林院孔目,为国效力。
支立的儿子支高、孙子支禄,也都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支禄之子支大纶更是才华横溢,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嘉善支氏,世代为官,人才辈出,这与支某当初的义举密不可分。正是他的正直善良,他的坚守底线,为后代积累了深厚的福报,荫庇了整个家族。
支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冤案昭雪的传奇,更是一曲关于道德、责任和传承的赞歌。它告诉我们,行善积德,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为自己和后代带来福祉;坚守道德底线,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泽被后世。而这,正是嘉善支氏能够世代昌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