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核心在于了悟生死。然而,许多人对修行的概念模糊不清,如今提及“了生死”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何为生?何为死?不少佛弟子认为,死后即可往生极乐,这种观念与天主教的思想颇为相似。然而,作为修道之人,是要通过觉醒,真正超越生死的束缚。
修行的目的,是直面并超越对病苦与死亡的恐惧。年轻人血气方刚,往往无畏死亡,甚至慷慨赴义;而年老体衰之人,阳气不足,便愈发畏惧无常。一场疾病足以令人身心崩溃,若连病苦尚不能自主,更何谈了生死?修行不同于修养:修养在于为人处世,积累福慧;而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生死轮回。世间的福报与智慧,在病苦与死苦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学佛之人若将一切交给医院与医生,病苦尚难自主,又如何面对死亡的考验?
古人修道,能做到生死自如,想何时离去、何种方式离去,皆由心决定,甚至连投胎转世也能随心所欲。例如窥基大师,前世为罗汉,自愿投胎为太子,展现了灵魂的真正灵性。而凡夫则不然,生不由己,死被业力牵引,毫无自由可言。修行的意义,正在于打破这种被动,了悟生死的主宰。
过去,修道之人注重了生死,深知人生之苦源于生命无法自主,被业力所缚。然而,如今的佛教教育中,“了生死”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少有人深入传授,甚至连应对病苦的智慧也难以觅得。懂得诸多佛理固然可贵,堪称善根,但要真正了生死,绝非仅靠知识积累即可实现。
一般人以为,了生死是罗汉方能企及的境界,遥不可及。然而,即便无法彻底解脱,我们仍可减轻对生死的恐惧。《心经》云:“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若能对病苦与死亡不再畏惧,便是修行的初步成就。生之苦早已忘却,死之苦尚未体验,但对死亡的恐惧却如影随形。中阴身阶段的孤独漂泊,更是深层恐惧的根源,只是我们因遗忘而不自知。化解此恐惧,需借助一个“帮手”——观世音菩萨。
恐惧不仅源于未知,还深植于人类的行为习惯之中,例如储蓄。人们存钱、置业、买保险,皆因对病苦、死亡及种种不确定性的担忧。然而,单靠学习佛理或执着于“空性”,难以真正消解此恐惧。许多学佛之人陷入思维的窠臼,总觉知识不足,却不知了生死之道不在头脑,而在放下。
修道之初,需过财关与色关。若贪恋财富,即便修得福报,死后也不过成为土地神或龙王,守护金银,难脱轮回;若执着美色,福报稍大者或可升天,享天女环绕,却仍未了生死。唯有放下财色,方能内心清净。若将财富布施,便转化为真实福报,贪念渐消,清净心增长,至少可摆脱人间浊气,享受天福。
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助人了生死,并非以神通直接将人拉往极乐,而是因心中有菩萨,便不再恐惧。有些老人历经一生辛劳,养育子女、尽责于世,心安理得,临终时念诵观音,病不惧,死无畏,因行善积德而灵性生辉,生死无惧。《法华经》言,人皆寿命无量,轮回不息,想真正“死”入涅槃,唯有罗汉可得。凡夫虽不能免轮回,但若功德不足,恐惧难消。人之将死,善根易显,若曾愧对他人,良心难安,便难以死得自在。
中国文化中的修道,以“行善积德”四字为要,与印度佛教有所不同。释迦牟尼曾劝导小乘罗汉,因其虽能生死自如,却功德不足,仅求自了,未济众生。大乘佛法强调,唯有普度众生,方为彻底解脱。而行善积德,正是激发灵性光芒的关键。然而,若执着于功德,又生痛苦;故需不执着。此二者——行善积德与不执着——乃佛法精髓。
许多人病不安、死不宁,皆因行为中曾愧对他人,良心难平。真修行者以行善积德为基,灵性光芒绽放,对未来充满信心,生死去向皆有把握。学佛当从此处入手,虽是老生常谈,却少有人真信。若无此信心,便易迷茫,四处寻法,修中阴救度之术,皆非根本。激发行善之心,观音菩萨便是重要桥梁。以此为始,了生死之道自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