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核心在于道义相合。若结交的是行为放荡、不拘礼法之人,必然会沉迷于戏场、茶馆,流连于花街柳巷,整日寻欢作乐,甚至出入青楼,放纵享乐。他们彼此追逐嬉闹,沉溺于酒肆欢宴,言谈中不讲礼义,举止轻佻放荡。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便会误入歧途,滑向邪恶之道。
因此,想要戒除不良行为,就必须谨慎选择朋友,亲近品行端正、举止得体之人。这样一来,自身的德行和学识便会日益精进,而那些放荡不羁的朋友也会逐渐远离,自然能避开邪恶之路,免去不必要的隐患。一个真正懂得自爱的人,更应该明白这一道理。
有些人到亲友家做客时,不是礼貌相待,而是窥探内室,甚至侧耳偷听私语;路上偶遇貌美女子,不是礼让而行,而是停步细观,甚至尾随其后,探问对方的身份背景,甚至与同伴大肆议论、品头论足。如此行径,实在令人不齿。这些人究竟存着怎样的心思?古时籧大夫即便在无人之地,也绝不毁坏自身的操守;司马光一生光明磊落,从未做过任何见不得人的事情。
而如今,有些人却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毫不避讳地行此轻薄之事,竟还不以为耻!如此不知自重的人,又怎能被正直之人所接纳?更别说他们的行为是否会引起冥冥之中的惩罚。若身边有如此品行不端的朋友,应当尽早疏远,切不可与之深交,甚至短暂相处都要慎重。
真正的益友,当以文会友,共同欣赏奇文妙句,探讨疑难,互相勉励、规劝改进。这样的友谊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提升道德修养。
然而,世上也有另一类朋友,他们整日游荡,不拘礼节,彼此纵容,甚至身体亲昵,毫无分寸。他们喜欢颠倒黑白,编造是非,沉溺于谈论男女之事,彼此迎合,互相挑动,使得心中的欲望愈发炽烈。他们最初或许只是谈笑取乐,然而在不断的追随与实践中,胆量逐渐变大,放荡之心越来越重,最终发展到肆意勾引女子、沉迷美色、放纵情欲的地步,彻底失去自控能力。
年轻人纵然缺乏自律,但最初仍存有羞耻之心,绝不会一开始便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然而,当他们长期浸染于不良环境,耳濡目染,便会被潜移默化,逐渐丧失廉耻之心,最终成为习惯,无法自拔。这种堕落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期影响、渐渐沉沦的结果。
因此,教育子女时,必须谨慎关注他们的交友情况,严格筛选朋友,防止他们受到不良影响。唯有远离恶友,亲近贤者,才能保持纯正的心性,走上正道。
朋友的影响深远,一个人能否成就自身,往往与其交友密切相关。择友应慎重,应以道义为基准,亲近品德高尚、志同道合之人,远离品行不端、放荡无度之辈。唯有如此,才能涵养自身品行,避免误入歧途,真正做到洁身自爱,修身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