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人,其身体往往呈现出一种轻盈之态,仿佛仙风道骨。这种状态并非虚幻,而是修行的真实体现。反观一些老年人,或坐于轮椅,或行走需人搀扶,甚至稍动便觉全身酸痛,这往往是业障深重的表现。与此相对,虚云老和尚年至百余岁仍日行六十华里,广钦老和尚八十多岁行走如风,这些事例无不彰显修行者的身体清净与精神焕发。那么,为何有人老而衰弱,有人却能保持轻盈?其根源在于内在的业力与外在的磁场。
中医认为,人体衰老自脚始,由下而上逐渐显现。然而,衰老的真正原因并非仅是生理退化,而是源于内心欲望与情绪的长期折磨。淫欲过重者,肾精耗损,身体根基受损;贪心炽盛者,心脏功能衰竭,气血不畅;嗔恨深重者,肝气郁结,内脏受累。这些情绪如同慢性毒药,悄无声息地侵蚀人体,使人未老先衰。修行之人通过克制欲望、平息情绪,得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轻盈与活力。
更深一层,衰老还与外在磁场的干扰密切相关。佛法认为,杀业过重、嗜肉过度或毁坏山林者,其体内往往寄居着众多众生。这些地狱道与饿鬼道的众生依附人体生存,吸取人的精气神以维系自身存在。当人体能量不足时,这些众生便会扰乱心神,导致神志不清、身体沉重。反之,业障轻微者,体内清净无扰,自然感到身体轻爽,拜佛时如履平地,而非疲惫不堪。
人体内潜藏的众生,不仅源于今生的杀业,也与前世因果相关。这些众生以人的精气为食,能量不足时便制造混乱,使人感到身体如负重担。念佛修行到一定境界,体内众生得以度脱,脱离人体后,身体便逐渐清净,轻盈之感油然而生。这种现象在观音寺的修行老人身上尤为明显,他们精神饱满、气色红润,与养老院中死气沉沉的老人形成鲜明对比。养老院阴气重、冤魂多,磁场混乱,进一步加剧了老人的苦难。而修行者通过念佛、拜佛,净化自身磁场,摆脱沉重负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佛法经典中对此有明确记载。《准提佛母经》提到,业障消除时,人可能梦见吐出黑物、排出黑血或黑色粪便,这些均为体内浊气与恶业清除的象征。修药师法门时,亦有类似感应:体内众生脱离后,身体清净,常伴随腹泻等排毒反应。这些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业障消散、磁场净化的自然表现。佛法真实不虚,其效果必在身体上有所体现,修行者可通过观察自身变化验证这一点。
然而,业障深重之人往往难以体会修行的轻盈。拜佛,尤其是大拜,对他们而言如同苦役,远比体力劳动更耗精力。念经时,他们易感疲倦、瞌睡,甚至频频出错,精神涣散。更有甚者,在助念亡者时,若亡者业障深重,助念者会感到极度疲惫。这是因为亡者身上的众生试图汲取助念者的能量,导致精气神大量消耗。由此可见,业障不仅影响自身,也可能波及他人。
如何摆脱身体的沉重,走向轻盈?关键在于念佛与持素。念佛能度化体内众生,使其脱离人体,进而净化色身。拜观音菩萨尤为殊胜,久而久之,身体渐感轻松,行事充满活力,走路如风轻飘。此法不仅清净内在,亦提升外在气场。素食则避免新增杀业,减少众生依附的机会,为修行奠定清净基础。趁年轻修行,将过去杀生、食肉所招致的众生度脱,身体便能逐渐恢复轻盈状态,这种愉悦感令人身心舒畅。
修行的终极目标虽是解脱,但其过程已然带来身心上的福报。念佛拜佛不仅是修行功课,更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当体内业障消散,身体轻飘飘之感随之而来,走路如风、做事有力,精神焕发如少年。这种状态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位修行者通过努力皆可触及的境界。对比养老院的沉重与观音寺的清爽,不难发现,修行不仅改变命运,更赋予生命无限可能。
总之,身体的轻盈与否,是业障轻重的直接反映。欲望与情绪消耗精气,外在众生干扰磁场,皆使人沉重不堪。唯有通过念佛、拜佛、持素,净化内心与色身,方能度脱众生、消除业障,迎来轻飘飘的清净之躯。修行之路虽需坚持,但其带来的身心愉悦,已是莫大的福报。趁着年轻行此善法,定能收获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