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积德了凡先生的善举

了凡先生的善举

在明朝的宝坻县,有一位知县名叫袁了凡,他的故事至今令人感慨。他心地仁厚,满怀慈悲,自从接任县令,便决心为百姓谋福祉。前任知县在位时,每亩田赋按二分三厘七毫的标准征收,税负沉重,民声叹息。

了凡先生上任后,细察民情,果断将田赋减至一分四厘六毫。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却如春风拂过田野,让万千农户松了一口气。正是这样的善政,使他一举实现了“行一万善”的宏愿。试想,若无为官的际遇,他又怎能在短时间内惠及如此多的黎民百姓?减赋之举,不仅减轻了民生疾苦,更为他积下了无量功德。

然而,为官之道如履薄冰。若不勤勉谨慎,一念之差便可能酿成恶业,后果同样深重。了凡先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始终以仁心治政,以善念自持。他的故事告诉人们,权位既是行善的良机,也是修身的试金石。

就在此时,一位名叫幻余的禅师从五台山云游至此。了凡先生得知后,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梦中的奇闻倾诉于他。

那是一个关于善行的梦境,他半信半疑,便向禅师求教:此事可信吗?

幻余禅师凝视着他,语气平和却坚定:“若行善之心真挚热切,一件善行确可抵万件。更何况,你减免全县田赋,泽被苍生,万民因此受福,这难道不是大善吗?”

禅师的话如晨钟暮鼓,直击心扉,肯定了他在宝坻的功绩。

了凡先生听罢,心中豁然开朗。他没有停留于自满,而是立刻将自己的俸禄捐出,在五台山设斋供僧。这一举动,既是对禅师教诲的回应,也是他慈悲之心的自然流露。斋僧,顾名思义,是设食供养僧众,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唐六典》记载:“凡国忌日,两京选大寺观各二,设斋供僧。”

《五代会要》亦云:“晋天福五年,每逢国忌,斋僧百人,永为定制。”

可见,斋僧不仅是传统,更是功德之举。了凡先生此举,不仅延续了古风,更以实际行动温暖了僧众,彰显了为官者的胸怀。

减赋惠民也好,斋僧行善也罢,这些善举背后,是了凡先生一颗毫无私念的心。他行事果断,捐出俸禄时没有半点犹豫,布施僧众时不带一丝勉强。试问,若无真诚的悲悯,他怎能如此慷慨?若无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他又怎会毅然减税?他的每一步,都如清泉流淌,润物无声却泽及四方。

从宝坻县的田间到五台山的僧堂,他的善行跨越地域,连接起万千生命。减赋让农夫的脸上重现笑容,斋僧让修行者的道心更加坚定。这一切,皆因他内心那份纯粹的仁厚。他并非为了福报而行善,而是因见苦难而生怜悯,因怜悯而付诸行动。正因如此,福报自然而然降临于他。

了凡先生的故事,不仅仅是行善的传奇,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启迪。他在为官时,选择以仁治政,而非逐利贪权,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幻余禅师的点化,则如明灯指引,让他明白:善行的价值,不在数量多寡,而在心意的真切。一件惠及万民的善举,胜过千百琐碎之功;而这份真心,也让他在斋僧时毫不吝惜。

反过来想,若他当年治政不慎,贪图私利,或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又会是怎样的景象?或许田赋不减反增,民怨沸腾;或许俸禄只用于个人享乐,无缘斋僧之德。为官者一念之差,便可能福祸两重天。了凡先生的际遇提醒人们,行善虽易,持善却难。唯有心怀慈悲,谨言慎行,方能在机遇与挑战中留下清名。

了凡先生的一生,仿佛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的是仁心与善举。从宝坻县的减赋,到五台山的斋僧,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宅心仁厚”。他不求回报,却福泽深远;他不图虚名,却德行流传。他的故事告诉世人,善不必惊天动地,哪怕是减一分田赋、施一餐斋饭,只要发自真心,便能如涓涓细流,滋润万千心田。

幻余禅师曾言:“真诚行善,一可抵万。” 了凡先生以身证之。他的善行,既是百姓的福音,也是后人的镜鉴。为官如此,为人亦然。无论身处何位,若能以慈悲为本,以仁爱待人,人生便不会留下遗憾。因为真正的福报,不是天赐的果实,而是心中那份无私的温暖。

相关链接:https://www.google.com

本文链接:https://amitafo.com/94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