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因果 羞耻之心

 羞耻之心

在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体系中,羞耻之心被视为道德修养的基石。古代思想家将其置于人格塑造的核心位置,认为唯有具备羞耻之心,方能激发人向善的内驱力,促成道德的自我完善。

了凡先生在论述改过之法时,首先强调了羞耻之心的重要性。他以自省的方式提出疑问:何以古代圣贤与他同为七尺之躯,却能成为千秋万代的楷模,而他却如同破碎的瓦片一般失败?这种自我反思,正是羞耻之心的真实体现。

羞耻之心是人类情感中最为精粹的部分,它使人类避免堕落,促使人类不断向上。孟子曾言:”耻之于人大矣。” 意即羞耻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人若有羞耻之心,就有可能成为圣贤;若无羞耻之心,则可能沦为禽兽。这一论断凸显了羞耻之心在人格塑造中的关键地位。

现代社会中,不少人沉溺于世俗情感,为五欲六尘所困。他们在财、色、名、食、睡等欲望的驱使下,心中充斥着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分别妄想,由此衍生出种种执着与烦恼,使善心衰减,清净之心受到污染。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人暗中作出不义之事,却自以为无人知晓,面不改色,日复一日地沦为禽兽而不自知。这种状态被了凡先生指出为”世上最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缺乏羞耻之心,是人格发展的最大障碍。

从伦理学角度看,羞耻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社会对那些不履行义务、损害他人与集体利益、违背社会公德或违反法律的行为的批评与谴责。知耻,则是人对这种行为产生的羞耻感,是基于社会认可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形成的自觉求荣免辱之心。

人们通过这种羞耻感来鞭策自己,克服缺点,修正错误。它是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引导人们取荣舍辱,以获得社会认同。在学习工作中落后时,懂得知耻;做出有违良心、背离仁义的事情时,懂得知耻;自己、集体或国家受到侮辱时,更要懂得知耻。

除了羞耻之心,了凡先生还强调了畏惧之心的重要性。他指出:”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这种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实质上是对道德律令的尊重,是对自我行为的严格约束。

在当代社会,这种畏惧之心可转化为对道德良知的敬畏,对社会公义的尊重,对法律规范的遵守。它与羞耻之心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道德自律的内在机制。

羞耻之心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动力,它使人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失,激发改过自新的勇气。当代社会中,我们应重新审视这一传统美德的价值,将”无羞耻之心”视为人生最大的耻辱,落实于行动,知过必改,受辱必雪,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相关链接:https://www.google.com

本文链接:https://amitafo.com/98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