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流庆庵的无为能公,长于我(莲池大师)年岁,胜于我德行,先于我出家。早年我云游太湖一带,曾有幸与他同堂坐禅。后来我住持云栖寺,他前来求戒,更欲执弟子之礼。我婉言谢绝,他却言辞恳切:“昔日普贤、普慧尚欲列席慧远大师白莲社,我何德何能,自断向善之机?” 几番推辞不过,我遂效“董萝石拜王阳明为师”之例,应允所请。无为能公贤明如此,反屈尊于我之愚钝,其古朴之风,实可为后世学人所鉴。
这则轶事,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虚怀若谷、求道若渴的形象,读之令人心生敬意。无为能公,无论从年龄、修行资历还是德行来看,都远胜于莲池大师,但他却能放下世俗的成见,执意拜莲池大师为师,这种不拘一格、唯道是从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莲池大师在叙述这段经历时,也处处流露出谦逊之意。他坦承自己德行不如无为能公,并婉拒了对方的拜师请求。然而,无为能公的坚持却让他深受感动,最终以“董萝石拜王阳明为师”的故事为喻,答应了对方的请求。莲池大师引用这个典故,并非为了抬高自己,而是为了表达对无为能公求道之心的敬佩,更显其虚怀若谷。
无为能公的举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佛法的虔诚和对真理的执着。他以普贤、普慧两位大菩萨加入慧远大师白莲社为例,表明自己并非自甘堕落,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这种对真理的渴望和对进步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
这则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启示我们,求学问道不应拘泥于形式,而应注重内在的提升。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心怀谦卑,虚心求教,就能不断进步。无为能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后世学人树立了榜样。
莲池大师记录这则故事,并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为了劝勉后来的学人。他希望通过无为能公的例子,激励更多的人放下骄傲,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总而言之,这则关于僧人无为的故事,展现了无为能公的谦逊之德与求道之心,也体现了莲池大师的谦逊与智慧。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提醒我们时刻保持谦卑,虚心求教,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