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县,曾有一对孪生兄弟,其貌若镜中人,音容步态亦无二致,常令父母难辨,唯以衣色区分。自呱呱坠地至而立之年,二人比肩同行:同窗苦读,共结连理,膝下添丁亦在同年。学识才情,乃至荣辱得失,皆如出一辙,羡煞旁人。然而,三十有一,命运之轮悄然转动,将这对孪生兄弟引向截然不同的终点。
那年春闱,兄弟二人怀揣满腹经纶,赴省城一试。落脚处隔壁,住着一位年轻守寡的妇人,虽身着素缟,难掩天生丽质。她见这对兄弟气宇轩昂,谈吐不俗,顿生爱慕之意,遂频频以借物为名,登门造访,暗送秋波。哥哥为人正直,深知瓜田李下之嫌,婉言谢绝妇人示好,并告诫弟弟:“孤男寡女,授受不亲。我等读书之人,更应洁身自好,莫为邪念所惑,坏了自身名节。” 弟弟口头应允,心中却如野草般滋生出 邪念。
孀妇见弟弟眉目含情,便更加主动,言语挑逗,暗送香帕。弟弟终究抵挡不住诱惑,与孀妇私相授受,夜夜笙歌。情浓之时,弟弟许下海誓山盟:“若此番省试高中,定当明媒正娶,迎你过门。” 孀妇信以为真,芳心暗许,盼望着金榜题名之日。然而,放榜之日,哥哥高中,名列前茅,弟弟却名落孙山,榜上无名。孀妇不明就里,误以为高中者是与自己有约之人,空欢喜一场。
弟弟名落孙山,非但没有反躬自省,反而迁怒于命运不公。殊不知,他早已犯下“欺淫孀妇”之大罪,损阴德,折福寿,断送了锦绣前程。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欺骗孀妇道:“此番省试虽未高中,然已胸有成竹。待我进京赶考,一举夺魁,再来迎娶,岂不更加风光?” 孀妇被他花言巧语所迷惑,倾囊相助,资助他进京赶考,翘首以盼,望穿秋水。
哥哥进京后,潜心苦读,终不负所望,进士及第,衣锦还乡。孀妇得知消息,喜不自胜,连忙收拾行装,准备风风光光地嫁入豪门。然而,左等右等,始终不见迎亲队伍。她在漫长的等待中,由期盼转为失望,由失望转为绝望,最终郁郁而终。临终前,她含恨写下一封血书,托人转交给哥哥,痛斥其薄情寡义,欺骗感情,骗取钱财。
哥哥收到血书,如遭雷击,连忙询问弟弟。弟弟见事已至此,再也无法隐瞒,只得将与孀妇的苟且之事和盘托出。哥哥听后,痛心疾首,怒斥弟弟不思进取,玩弄女性,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弟弟此时方才追悔莫及,痛悟古人所言“万恶淫为首”的真谛,然而为时已晚。
孀妇去世后第二年,一场意外夺走了弟弟唯一的儿子。孩子在河边嬉戏时,不慎落水溺亡,而哥哥的孩子却安然无恙。丧子之痛,加上内心的愧疚和恐惧,彻底击垮了弟弟。他终日郁郁寡欢,精神恍惚,没过多久,双目失明,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而哥哥则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
这对孪生兄弟,前半生荣辱与共,命运相似。却因弟弟邪念缠身,欺淫孀妇,最终落得家破人亡,潦倒绝嗣的悲惨结局。而哥哥心存善念,坚守道德底线,最终获得了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邪念的危害,警示世人,务必洁身自好,积德行善,方能趋吉避凶,福泽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