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邪淫文心雕龙,业镜鉴心

文心雕龙,业镜鉴心

自古文以载道,笔墨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传递思想、塑造价值观的利器。文人的创作,如同在无形的镜面上雕琢,映照着内心世界,也折射着社会风貌。然而,这面镜子并非单向,它不仅反映,更会产生回响,影响着创作者自身乃至更广阔的世界。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诗文书画皆精。一日,他与善画马的李伯时同谒圆通秀禅师。禅师对李伯时说,沉溺于画马,心念不离马,恐来世转生为马。黄庭坚戏问:“那我岂非要落入李伯时画的马腹中?”禅师正色道:“李伯时心念系于一物,影响尚小。你乃文人,一字一句皆可动人心弦。若尽作艳词绮语,引人遐思,激发情欲,误导世人,其罪业岂止马腹?恐坠地狱!”黄庭坚闻之悚然,自此绝笔靡音。

这个故事并非简单的劝诫,而是揭示了创作伦理的重要性。文字的力量在于其传播性,一旦作品触动了人性的弱点,便会引发连锁反应,其影响难以估量。黄庭坚的顿悟,在于他意识到了自身创作的潜在危害,并及时悬崖勒马。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笔老练,却对男女情欲描写过多。相传,其后代三世皆为哑巴。这或许是巧合,但更像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创作需谨慎,切莫过度渲染负面内容。

上海崔姓书生,曾绘春宫图,精妙绝伦,常与友人共赏。后患疟疾,恍惚间见无数男女赤身裸体,被鬼差剖腹抽肠,血流满地。他惊恐万分,顿悟前非,焚毁画作,病竟痊愈。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个寓言,揭示了沉溺于淫秽之物的危害。那些画面不仅污染了书生的心灵,也最终反噬了他的身体。

扬州一擅写淫书之人,梦中受天神呵斥,醒后虽惧,仍难抵诱惑,继续出版淫书。不久,双目失明,五指挛缩,恶疮蚀骨而死。这个例子更具警示意义,它说明了业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累积而成。即使一时侥幸,终究难逃因果的制裁。

与上述事例形成对比的是,近代赵岩士年少沉迷色欲,身体虚弱。后读谢汉云《不可录》,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捐资广印此书。最终,他身体康复,并育有六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曾经犯错,只要真心悔改,积极行善,仍可改变命运。

这些故事并非迷信的宣扬,而是对创作伦理的深刻反思。文人的笔,既可以创造美好,也可以制造罪恶。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是否能够坚守内心的底线。

在当今社会,网络文学、游戏等新兴文化形式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低俗、媚俗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可能一时吸引眼球,但长期来看,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创作者更应警惕,切莫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

文心雕龙,业镜鉴心。每一位创作者都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自己的作品,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社会责任,创作出更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心的作品。这不仅是对自身职业的尊重,更是对社会未来的负责。创作的最终回响,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和行动。

相关链接:https://www.google.com

本文链接:https://amitafo.com/135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