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重难报经》中“第二、临产受苦恩”及其颂诗的现代白话翻译与阐释。
此段经文通过描绘母亲临产时的痛苦与恐惧,凸显父母恩德的深重,旨在唤醒子女的感恩之心,体悟母爱的无私与生命的艰辛。
原文: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白话译文:
怀胎历经十个月,分娩之日即将来临,每日清晨如患重病,每日昏沉难耐。
恐惧与慌乱难以言表,忧愁泪水充满胸怀,含着悲痛告知亲族,只怕死亡悄然降临。
逐句解读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此句概述母亲怀胎十月,直至临产的关键时刻。十月孕育已属不易,而分娩更是生死攸关的考验。“难产将欲临”暗示生产的艰难与未知,奠定颂诗描述母苦的基调。
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临产之际,母亲身心备受折磨。“朝朝如重病”形容每日清晨如病魔缠身,身体极度虚弱;“日日似昏沉”则描绘精神恍惚、意识模糊的状态。这两句以重复结构强化母亲持续的痛苦,凸显临产的煎熬。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母亲面对分娩的恐惧与不安难以言喻。“惶怖”指内心的慌乱与害怕,因生产过程充满风险,母亲无法预知结果;“愁泪满胸襟”则具象化其情绪,泪水浸透胸前,忧虑溢于言表。此句从心理层面揭示母苦的深度。
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母亲在悲痛中向亲族倾诉,唯一担忧的是死亡威胁。“含悲”表明她强忍悲伤,仍试图与亲人沟通;“惟惧死来侵”直指临产的最大恐惧——生死一线。此句将母爱与牺牲推向高潮,为子女生命甘冒死险。
整体意蕴
“临产受苦恩”颂诗以四句八言,浓缩母亲分娩时的身心苦楚。从十月孕育的漫长等待,到临产的病痛折磨,再到面对死亡的恐惧与悲情,层层递进,生动刻画母亲为延续子女生命付出的巨大代价。
佛法以此教诲:子女之身由母血肉孕育而成,临产之苦乃父母恩中最直接的体现,报恩之心由此而生。
佛法视角的深层阐释
1、无常与母爱
“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折射生命的无常,分娩如一场劫难,母亲置身其中,肉体与精神皆受考验。这种无常正是佛法核心教义,母亲以身示现无常,为子女生命甘受苦难,体现无我利他的母爱。
2、因果与报恩
“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暗含因果深意。母亲冒死产子,乃前世与子女缘分的延续;子女今生得此身,当知此恩源于母苦。《父母恩重难报经》旨在提醒修行者:不报此恩,即违因果,难入正道。
3、慈悲与牺牲
母亲临产的恐惧与痛苦,是为子女生命付出的极致牺牲。大乘佛教推崇慈悲,母亲以身践行“舍己为人”,与菩萨道精神相通。子女若感此恩,当以孝道回馈,进而扩展至慈悲一切众生。
4、当代意义
现代医学虽缓解分娩之痛,但临产的本质风险与艰辛未变。此颂提醒今人:母亲为子女出生所受之苦,超越时代局限,是生命传承的永恒见证。修行者应以恭敬心报答母恩,以行动珍惜此身,方不负母爱深情。
结语
“临产受苦恩”以诗化语言,细腻描绘母亲分娩的肉体病痛与内心恐惧,折射佛法的无常、因果与慈悲智慧。它不仅是孝道的感性呼唤,更是修行的理性指引。子女当从此恩中觉悟母爱的无私,以孝顺净化业障,以感恩迈向解脱。此乃佛法赋予母恩的深刻意义,彰显“百善孝为先”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