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父母恩重难报经》咽苦吐甘恩(4)

《父母恩重难报经》咽苦吐甘恩(4)

《父母恩重难报经》中“第四、咽苦吐甘恩”及其颂诗的现代白话翻译与阐释。此段经文通过描绘父母为儿女咽下苦涩、吐出甘甜的慈爱,彰显父母恩德的深厚,旨在唤醒子女感恩之心,体悟父母无私奉献的伟大与生命的珍贵。

原文: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白话译文:

父母恩情深重,关怀怜爱从不曾间断,吐出甘甜从不稍停,咽下苦涩不皱眉头。

爱子之情浓重难抑,恩深似海令人倍感悲悯,只愿儿女吃饱,慈母宁愿自己挨饿。

逐句解读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此句概述父母恩情的深厚与持久。“顾怜”指关怀怜爱,“没失时”意为从不间断,强调父母对儿女的呵护贯穿始终,无时或缺,奠定颂诗感恩的基调。

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父母将甘甜给予儿女,自己却咽下苦涩。“吐甘无稍息”指不断奉献美好,从不稍停;“咽苦不颦眉”则形容忍受艰辛毫无怨言。此句以“吐”与“咽”的对比,生动刻画父母的无私与坚韧。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父母对儿女的深爱难以抑制,恩情如海令人感叹。“爱重情难忍”指爱子之心浓烈至极;“恩深复倍悲”则表达此恩深重,令人既感恩又悲悯父母的付出。此句从情感层面深化母爱之伟大。

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父母只求儿女饱足,甘愿自己忍饥挨饿。“但令孩儿饱”突出子女福祉为先;“慈母不辞饥”则展现母亲宁可牺牲自身也要让儿女安好的无我精神。此句将父母恩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整体意蕴

“咽苦吐甘恩”颂诗以四句八言,浓缩父母为儿女奉献甘甜、承受苦难的无私历程。从恩情永不间断,到咽苦吐甘的对比,再到深爱与自我牺牲,层层递进,生动刻画父母为儿女幸福不惜一切的大爱。佛法以此教导:子女的安乐源于父母的辛劳,父母之恩如山似海,报答之情当自此而生。

佛法视角的深层阐释

1、无我与慈悲

“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体现父母的无我精神。为儿女幸福,甘愿咽下苦涩,此乃慈悲的极致展现。大乘佛教推崇利他,父母以身践行“无我利子”,与菩萨道相通,启发修行者效法此心。

2、因果与报恩

“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暗含因果深意。父母以辛劳养育子女,乃累世缘分的果报;子女得此关怀,当知此恩不可忘。《父母恩重难报经》借此提醒:不报父母恩,即违因果正理。

3、无常与觉悟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折射生命的无常。父母咽苦吐甘,自身却日渐衰老,子女安乐的同时,父母体力消逝。此无常启发修行者珍惜当下,以孝道净化业障,激发出离心。

4、当代意义

现代社会虽物质丰饶,但父母为儿女咽苦吐甘的本质未变。此颂提醒今人:父母常以自身辛劳换取子女幸福,其恩超越时间。修行者当以恭敬心供养,以行动回报父母,方不负此深情。在忙碌生活中,关注父母需求尤显重要。

结语

“咽苦吐甘恩”以诗化语言,细腻描绘父母为儿女咽下苦难、吐出甘甜的慈悲,折射佛法的无我、因果与无常智慧。它不仅是孝道的感性表达,更是修行的理性启示。子女当从此恩中觉悟父母的伟大,以孝顺回报深情,以感恩迈向清净之道。此乃佛法赋予父母恩的深刻意义,印证“百善孝为先”的至理。

相关链接:https://www.google.com

本文链接:https://amitafo.com/76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