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邪淫被视为大害,它不仅损及德行,更直接影响个人的福报与命运。佛教经典以及诸多因果公案都明确指出,一个人一旦生起邪念,哪怕尚未付诸行动,命运便已悄然偏离正轨,甚至福报可能因此大幅削减。
在《感应篇例证》中,曾有一位名叫宋不吝的书生,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五岁入学,才华出众,却连年科考落榜。他自认从未作恶,理应功名在身,便请道士张真人代为查验天榜名录。张真人通晓天道,至天界听得神明判词:“此人原本应得功名,但因与婶母私通,福报已被削去。”宋不吝听闻此言,顿感惊愕,自觉从未犯下此事,便再请真人上表申诉。片刻之后,神明复批:“虽未行淫,然心念已动。”至此,宋不吝幡然醒悟,羞愧不已,终于忆起年少时,曾因婶母姿容美艳而生邪念,未曾想,仅是这短暂的一念,竟已让他的科举之路彻底断绝。
这类公案并非个例。《寿康宝鉴》中记载,徐信善与杨宏二人同窗赴考,途中巧遇一位精通面相的高僧。高僧细细端详之后,便断言杨宏日后必定大贵,而徐信善则贫寒终生。二人听闻此言,皆感震惊。是夜,杨宏见客栈中一少女貌美,心生邪念,欲以重金求欢,徐信善极力劝阻,不愿让其误入歧途。次日,高僧复见徐信善,惊讶道:“昨日尚见你贫贱之相,今日却生贵气,何故?”徐信善据实相告。高僧叹曰:“止淫一念,已足以扭转天命。”当年发榜,果然徐信善名次在前,而杨宏则名落孙山。
这些真实案例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道理——心念的微妙变动,足以决定福祸沉浮。宋不吝即便没有实际犯下邪淫之事,仅仅一个念头便已丧失功名;徐信善因坚守正念,一念止淫,便使自己的命运大为转变;而杨宏虽才学不凡,却因一时邪心,终究无缘功名。此理昭然,足为世人鉴戒。
《毗婆沙论》中亦载,昔日帝释天常往提波延那仙人处听法,其夫人舍脂因生疑心,遂暗藏车中,尾随探察。当她抵达仙人道场后,帝释天劝她离去,因仙人不愿见女子。舍脂却坚持不肯,帝释无奈,遂以荷花茎轻击其身。舍脂娇声告辞,仙人闻其言语,顿时心生爱念,结果髻螺坠地,神通全失。
类似的情形,在许多修行人身上也曾发生。昔日雪山五百仙人,在山中修行多年,本已证得深厚禅定,然当甄迦罗女于溪水间沐浴并高歌时,仙人们闻其歌声,纷纷心生淫念,结果定力尽失,修行毁于一旦。这些公案无不说明,淫欲的力量之强,即便是多生累劫修行的仙人,也可能因一时未能警觉而功亏一篑。
在当今社会,欲念的诱惑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影像、书籍、网络等媒介充斥情色内容的时代,稍有不慎,便容易被其中所惑,使得心境染污,正念退失,最终难以自拔。因此,修行人当时刻警惕,谨防外缘干扰自身心性。《大智度论》中便有训示:“宁以利刃割截身体,不与女人共会。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受地狱苦。”意思是,哪怕用刀割身,痛苦虽深,但终究不会堕落恶道,而一念淫欲,便足以令人生生世世受无量苦报。
关于淫欲的危害,还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公案——某罗汉曾受龙宫供养,食毕后,钵中余饭余香未散。一名小沙弥在清洗钵盂时,尝了一口,顿觉香气馥郁,遂起疑心,趁师父入定时藏身于衣袍之下,随其潜入龙宫。龙王见此,惊讶道:“为何带一未得道者入宫?”罗汉闻言大惊,自己竟不曾察觉弟子随行。此时,小沙弥却被龙宫女色深深吸引,归来后,他不再专心修行,反而虔诚布施,勤修戒律,所愿竟非成佛,而是来世得生龙族,以享龙宫之乐。数年后,他在绕寺礼佛时,泉水忽从足下涌出,他知宿愿即将实现,于是披袈裟覆首,沉入水中,果然转生为龙。尽管师长多番劝诫,他仍执意追求龙宫享乐,最终放弃佛道,可见淫欲的力量,足以让人迷失方向,甚至主动放弃解脱之路。
正因如此,佛陀在诸多经典中皆反复告诫众生,不可轻视淫欲的危害。《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大宝积经》亦曰:“大王当知,男子亲近女人,即亲近恶道。” 佛陀更言:“恒河沙数男子,与一女子行不净行,此女亦不满足。” 此乃淫欲本质,它就如无底深渊,永无止境,唯有彻底放下,才能出离轮回苦海。
过往,有一位劫拨仙人修得五神通,国王对其恭敬有加,年年奉膳,甚至亲自捧足。然而某日,国王因事外出,命宫女代为侍奉。仙人如常降临,宫女双手承足,柔荑触肤之际,仙人淫念顿生,神通当即全失,自此再不能腾空飞行,只能步行离宫。
世人往往沉溺情欲,而不自察其深害,甚至认为不过是寻常之事,然而修行者若不严密防护,最终亦可能因一念之差,毁尽道业,难以回头。
古人有言:“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邪淫之害,绝非小事,它不仅损害个人福报,更可能让修行毁于一旦。因此,若欲真正远离痛苦,得解脱道,唯有严持戒律,慎防淫念,使身心清净,方能得福慧增长,不致坠入轮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