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藏

最新文章

佛陀关于僧团与女性相处的教诲

佛陀涅槃在即,阿难尊者心怀忧虑,向佛陀请教:“佛陀灭度后,那些尚未接受教诲的女性,我们该如何与她们相处?” 佛陀的回答简洁而深刻:“莫与相见。” 阿难尊者追问:“如果不可避免地相

如何断绝邪淫的困扰?

在佛教的修行道路上,断除邪淫是清净身心的重要一环。那么,一位博学多闻的圣弟子,又该如何依循正法,远离并断绝邪淫呢? 多闻圣弟子,凭借其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对因果律的认知,会进行这样的

虚云禅师:菩萨护佑的朝圣之路

虚云禅师,近代佛门泰斗,其一生传奇经历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他出生后便与生母永别,为报这份昊天罔极的亲恩,毅然发愿朝礼佛教圣地五台山。 光绪八年七月初一,虚云禅师从普陀法华庵起香,开

慈悲是修行路上的明灯

在佛教活动中,佛菩萨的加持常被视为成功的关键。缺乏这份精神力量,许多善行义举或将难以成就。修行路上,懂得借力佛菩萨,实乃一种智慧。 有一次,一位居士去普陀山朝拜,他和同行的师兄们约

杨自惩:仁者无畏,法外存情

在古代,法律的权威往往依赖执法者的个人意志。在严刑峻法之下,法治与德治、惩戒与宽恕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 鄞县县吏杨自惩,以仁心化解酷刑,让法律不仅成为威慑的工具,更增添了道德的温度

孝行天下,传承千年美德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自古以来,孝道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是维系家庭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深沉的爱与感恩,是人性的光辉,是社

善行积德,福泽绵延—杨荣家族的传奇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兴衰往往被认为与德行息息相关。《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即行善之人及其后代必将蒙受福报。明代名臣杨荣的家族便是这一古训的生动写照。他的祖先本是福建建

家族兴衰的必然法则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揭示了善恶行为与家族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家族兴衰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祸福并非无端降临,而是由人自身

了凡先生的改过之道

在人生中,过错如影随形。了凡先生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改过方法,强调知耻心、畏惧心与勇猛心的重要性,并指明了改过的三条路径。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体系。 知耻心是改过的第

 羞耻之心

在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体系中,羞耻之心被视为道德修养的基石。古代思想家将其置于人格塑造的核心位置,认为唯有具备羞耻之心,方能激发人向善的内驱力,促成道德的自我完善。 了凡先生在论述改

金刚经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忏悔文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