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in
Join
首页
戒除邪淫
行善积德
行善改运
积德改命
深信因果
孝敬父母
戒杀放生
消除业障
素食人生
佛教常识
佛教故事
佛教经藏
Sign in
Welcome!
Log into your account
your username
your password
Forgot your password?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Welcome!
Register for an account
your email
your username
A password will be e-mailed to you.
Password recovery
Recover your password
your email
Search
首页
戒除邪淫
行善积德
行善改运
积德改命
深信因果
孝敬父母
戒杀放生
消除业障
素食人生
佛教常识
佛教故事
佛教经藏
搜索
戒除邪淫
影响你一生的100条传世戒淫妙语
节欲养生
戒除欲念,重塑人生
程彦宾与麦爱新的道德抉择
花甲老翁猝死事件反思
徐生在欲望的泥潭中陨落
一念善恶,人生歧路
阅读更多
行善积德
劝人为善,温暖人心
爱敬存心
行善积德是福泽后代的行动指南
无相之善
方圆有度
善恶一念间
嘉善支氏的家风传承
阅读更多
佛教经藏
佛教经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佛教经藏
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教经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经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教经藏
佛说阿弥陀经
深信因果
因果不饶人
羞耻之心
自省之道
求姻缘的智慧之道
婚姻源自爱欲心
婚姻本质:无常、无我与缘起性空
佛教的婚姻观
阅读更多
行善改运
山林夜语,银书救命
心量与福慧
如何以积极心态与行动积累人生福报?
七种无财布施
了凡先生的改过之道
业力与命运
一切境相皆由心的造
阅读更多
积德改命
心怀善念,用善念点亮生活
善良为何仍痛苦?
家族兴衰的必然法则
曾国藩的四句话
史某捐金拒色:善行背后的福报
阅读更多
孝敬父母
孝亲敬长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感恩之心为何难生?
至孝至德
接纳父母的平凡
孝行天下,传承千年美德
戒色与孝顺
《父母恩重难报经》咽苦吐甘恩(4)
阅读更多
戒杀放生
放生是慈悲的涟漪,改变的契机
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圣严法师)
杀生的,和吃肉的,谁罪过更大?
关于孩子为什么不能多吃海鲜的智慧思考
怀孕期间为何应戒杀行善?
为什么不能杀野生动物?
阅读更多
消除业障
放下怨恨:以智慧点亮心灯
远离抱怨,福自天成
戒偷心:从自私到无私的修行正道
从六根重浊到清净修行的智慧
业障与清净的因果智慧
要改变命运,要忏悔过去的因
如何消除业障呢?
阅读更多
素食人生
抗癌的食物—蔬菜、水果
素食与美容
素食的利益
最新文章
行善积德
阴德与福报:世间好物的因果玄机
Zen
-
2025-03-10
世间不乏珍贵之物,如灵丹妙药或起死回生之法,然而并非人人可得,其关键在于阴德与福报。阴德,即暗中积善所得的福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享有世间的好东西。药有起死回生之效,但若无阴德加持,再
消除业障
戒偷心:从自私到无私的修行正道
Zen
-
2025-03-10
修行首重戒除“偷心”,即贪图小便宜的心态。这种偷心不仅限于财物,更体现在对法的取巧。例如,有人念《地藏经》多年,闻其他法门宣称速成解脱,便弃旧投新,追逐省力捷径。此乃偷心作祟。修行无
戒杀放生
杀生的,和吃肉的,谁罪过更大?
Zen
-
2025-03-10
在某些家庭中,学佛之人看似持戒,实则隐藏伪善。例如,一位女主人学佛后宣称不杀生,却在男主人杀生后大肆食用,甚至比他人吃得更多。这种行为看似未亲手杀生,却因纵容与享用而罪业更重,被称为
消除业障
从六根重浊到清净修行的智慧
Zen
-
2025-03-10
人的判断常受业障牵引,偏离正道。例如,现代社会推崇尖下巴为美,许多明星为此整容。然而,药师法门指出,下巴象征晚年福禄,过度修饰反损晚年运势。这种因业障引发的审美误判,影响深远。又如饮
消除业障
业障与清净的因果智慧
Zen
-
2025-03-10
修行之人,其身体往往呈现出一种轻盈之态,仿佛仙风道骨。这种状态并非虚幻,而是修行的真实体现。反观一些老年人,或坐于轮椅,或行走需人搀扶,甚至稍动便觉全身酸痛,这往往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深信因果
贫穷与财富的佛法智慧
Zen
-
2025-03-10
许多人认为,贫穷的根源在于前世未曾布施。然而,这种观点仅触及问题的表层。布施的缺失只是次要因素,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个体在过去曾经对富人、对金钱怀有仇视和轻视之心。这种负面心态成为因果链
佛教常识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彻底解脱生死
Zen
-
2025-03-10
在净土法门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仅是修行的核心,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关键。《观无量寿经》记载:“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罪得生。” 由此可见,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便能消除无量劫来的
佛教常识
念佛三昧的理论与修行方法
Zen
-
2025-03-10
念佛三昧,又称佛号三昧,是佛教净土宗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它指通过专注念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使身心得到安定,最终进入定境乃至解脱。净土宗认为,念佛不仅能够消除烦恼、净化心灵,还
戒除邪淫
谨守戒律,远离放纵
Zen
-
2025-03-10
古代的贤人对于自身操守极为严格,甚至达到一丝不苟的程度。曾有一位贤士被朋友引诱至娼妓之家,回家后痛悔不已,泪流满面,甚至将自己那天所穿的衣帽全部销毁,以示自惩。另有一位贤者在宴席上,
戒除邪淫
淫书的罪恶
Zen
-
2025-03-10
上古圣人创造文字,其初衷是伟大的。从宏观上看,文字用于阐明天地万物的精妙变化,传播圣贤的大道,启发人心,教化世人。从细微处讲,文字用来颁布法令、记录历史、表达思想,使社会得以秩序井然
1
...
15
16
17
...
21
Page 16 of 21
金刚经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金刚经》
忏悔文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