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藏

最新文章

阴德与福报:世间好物的因果玄机

世间不乏珍贵之物,如灵丹妙药或起死回生之法,然而并非人人可得,其关键在于阴德与福报。阴德,即暗中积善所得的福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享有世间的好东西。药有起死回生之效,但若无阴德加持,再

戒偷心:从自私到无私的修行正道

修行首重戒除“偷心”,即贪图小便宜的心态。这种偷心不仅限于财物,更体现在对法的取巧。例如,有人念《地藏经》多年,闻其他法门宣称速成解脱,便弃旧投新,追逐省力捷径。此乃偷心作祟。修行无

杀生的,和吃肉的,谁罪过更大?

在某些家庭中,学佛之人看似持戒,实则隐藏伪善。例如,一位女主人学佛后宣称不杀生,却在男主人杀生后大肆食用,甚至比他人吃得更多。这种行为看似未亲手杀生,却因纵容与享用而罪业更重,被称为

从六根重浊到清净修行的智慧

人的判断常受业障牵引,偏离正道。例如,现代社会推崇尖下巴为美,许多明星为此整容。然而,药师法门指出,下巴象征晚年福禄,过度修饰反损晚年运势。这种因业障引发的审美误判,影响深远。又如饮

业障与清净的因果智慧

修行之人,其身体往往呈现出一种轻盈之态,仿佛仙风道骨。这种状态并非虚幻,而是修行的真实体现。反观一些老年人,或坐于轮椅,或行走需人搀扶,甚至稍动便觉全身酸痛,这往往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贫穷与财富的佛法智慧

许多人认为,贫穷的根源在于前世未曾布施。然而,这种观点仅触及问题的表层。布施的缺失只是次要因素,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个体在过去曾经对富人、对金钱怀有仇视和轻视之心。这种负面心态成为因果链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彻底解脱生死

在净土法门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仅是修行的核心,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关键。《观无量寿经》记载:“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罪得生。” 由此可见,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便能消除无量劫来的

念佛三昧的理论与修行方法

念佛三昧,又称佛号三昧,是佛教净土宗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它指通过专注念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使身心得到安定,最终进入定境乃至解脱。净土宗认为,念佛不仅能够消除烦恼、净化心灵,还

谨守戒律,远离放纵

古代的贤人对于自身操守极为严格,甚至达到一丝不苟的程度。曾有一位贤士被朋友引诱至娼妓之家,回家后痛悔不已,泪流满面,甚至将自己那天所穿的衣帽全部销毁,以示自惩。另有一位贤者在宴席上,

淫书的罪恶

上古圣人创造文字,其初衷是伟大的。从宏观上看,文字用于阐明天地万物的精妙变化,传播圣贤的大道,启发人心,教化世人。从细微处讲,文字用来颁布法令、记录历史、表达思想,使社会得以秩序井然

金刚经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忏悔文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