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in
Join
首页
戒除邪淫
行善积德
行善改运
积德改命
深信因果
孝敬父母
戒杀放生
消除业障
素食人生
佛教常识
佛教故事
佛教经藏
Sign in
Welcome!
Log into your account
your username
your password
Forgot your password?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Welcome!
Register for an account
your email
your username
A password will be e-mailed to you.
Password recovery
Recover your password
your email
Search
首页
戒除邪淫
行善积德
行善改运
积德改命
深信因果
孝敬父母
戒杀放生
消除业障
素食人生
佛教常识
佛教故事
佛教经藏
搜索
戒除邪淫
影响你一生的100条传世戒淫妙语
节欲养生
戒除欲念,重塑人生
程彦宾与麦爱新的道德抉择
花甲老翁猝死事件反思
徐生在欲望的泥潭中陨落
一念善恶,人生歧路
阅读更多
行善积德
劝人为善,温暖人心
爱敬存心
行善积德是福泽后代的行动指南
无相之善
方圆有度
善恶一念间
嘉善支氏的家风传承
阅读更多
佛教经藏
佛教经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佛教经藏
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教经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经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教经藏
佛说阿弥陀经
深信因果
因果不饶人
羞耻之心
自省之道
求姻缘的智慧之道
婚姻源自爱欲心
婚姻本质:无常、无我与缘起性空
佛教的婚姻观
阅读更多
行善改运
山林夜语,银书救命
心量与福慧
如何以积极心态与行动积累人生福报?
七种无财布施
了凡先生的改过之道
业力与命运
一切境相皆由心的造
阅读更多
积德改命
心怀善念,用善念点亮生活
善良为何仍痛苦?
家族兴衰的必然法则
曾国藩的四句话
史某捐金拒色:善行背后的福报
阅读更多
孝敬父母
孝亲敬长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感恩之心为何难生?
至孝至德
接纳父母的平凡
孝行天下,传承千年美德
戒色与孝顺
《父母恩重难报经》咽苦吐甘恩(4)
阅读更多
戒杀放生
放生是慈悲的涟漪,改变的契机
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圣严法师)
杀生的,和吃肉的,谁罪过更大?
关于孩子为什么不能多吃海鲜的智慧思考
怀孕期间为何应戒杀行善?
为什么不能杀野生动物?
阅读更多
消除业障
放下怨恨:以智慧点亮心灯
远离抱怨,福自天成
戒偷心:从自私到无私的修行正道
从六根重浊到清净修行的智慧
业障与清净的因果智慧
要改变命运,要忏悔过去的因
如何消除业障呢?
阅读更多
素食人生
抗癌的食物—蔬菜、水果
素食与美容
素食的利益
最新文章
戒除邪淫
勤于正业,远离邪念
Zen
-
2025-03-10
人的心理往往在安逸时容易生出淫欲,而在劳碌时则会倾向于正道。这本是常识,但很多年轻人沉迷酒色,放纵情欲,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缺乏正当的事业来充实生活。他们懒散无所事事,任由欲望驱使
戒除邪淫
慎择友伴,洁身自爱
Zen
-
2025-03-10
交友的核心在于道义相合。若结交的是行为放荡、不拘礼法之人,必然会沉迷于戏场、茶馆,流连于花街柳巷,整日寻欢作乐,甚至出入青楼,放纵享乐。他们彼此追逐嬉闹,沉溺于酒肆欢宴,言谈中不讲礼
戒除邪淫
言谈谨慎,慎防祸患
Zen
-
2025-03-10
《不可不可录》中曾言:“祸从口出,凡涉及奸淫之事,不可随意谈论。”《青缃杂记》说:“谈论淫秽之事,最能引动别人的淫心。败坏伦常,秽乱风气,都因我的一番话所起,罪过和淫恶相同。
戒除邪淫
养生与节欲之道
Zen
-
2025-03-10
伊川先生曾对张绎说道:“我幼年时身体较为虚弱,至三十岁方才强健,至四十五、五十岁后才趋于完善。如今已至七十二岁,与壮年时相比,筋骨依然健朗。这皆因平日清心寡欲,涵养身心所致。” 张
戒除邪淫
纵欲子孙不会昌盛
Zen
-
2025-03-10
人的后代健康与家族兴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祖辈的生活方式与自我修养。过度沉溺于色欲之人,其后代往往体质虚弱,家族难以长久昌盛。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精气神的传承规律。我们的子孙
佛教常识
观世音菩萨
Zen
-
2025-03-09
“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kiteśvara,意译“观世音”或“观自在”),其名蕴含深意:“观”指以智慧遍观十方,“世音”指倾听世间众生苦难之音声,随即“垂手救援”,展现救度众生
佛教常识
弥勒菩萨
Zen
-
2025-03-09
在传统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中,“天王殿”是信众与修行者进入寺门后首先遇见的殿堂。作为寺院的迎宾之所,天王殿正中供奉着一尊大腹便便、笑容满面的弥勒菩萨造像。这尊形象并非随意设计,而是蕴含
佛教常识
大势至菩萨
Zen
-
2025-03-09
“大势至菩萨”(梵语Mahāsthāmaprāpta,意译“得大势”或“大精进”),简称“势至菩萨”或“势志菩萨”,是大乘佛教中一位重要的菩萨,以其无上智慧与广大威势著称。其名“得大
佛教常识
千手观音
Zen
-
2025-03-09
“观音”这一名号,源于梵语“Avalokiteś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意译为“观世音”或“观自在”,其含义为“观照世间众生苦难之音声,随即施以援手救度”。在佛陀教育
佛教常识
什么是“佛”?
Zen
-
2025-03-09
“佛”这一称谓,在佛教中并非泛泛之名,而是指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境界。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所证悟的究竟真理,也是佛教修行的终极指向。它
1
...
16
17
18
...
21
Page 17 of 21
金刚经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金刚经》
忏悔文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