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藏

最新文章

勤于正业,远离邪念

人的心理往往在安逸时容易生出淫欲,而在劳碌时则会倾向于正道。这本是常识,但很多年轻人沉迷酒色,放纵情欲,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缺乏正当的事业来充实生活。他们懒散无所事事,任由欲望驱使

慎择友伴,洁身自爱

交友的核心在于道义相合。若结交的是行为放荡、不拘礼法之人,必然会沉迷于戏场、茶馆,流连于花街柳巷,整日寻欢作乐,甚至出入青楼,放纵享乐。他们彼此追逐嬉闹,沉溺于酒肆欢宴,言谈中不讲礼

言谈谨慎,慎防祸患

《不可不可录》中曾言:“祸从口出,凡涉及奸淫之事,不可随意谈论。”《青缃杂记》说:“谈论淫秽之事,最能引动别人的淫心。败坏伦常,秽乱风气,都因我的一番话所起,罪过和淫恶相同。

养生与节欲之道

伊川先生曾对张绎说道:“我幼年时身体较为虚弱,至三十岁方才强健,至四十五、五十岁后才趋于完善。如今已至七十二岁,与壮年时相比,筋骨依然健朗。这皆因平日清心寡欲,涵养身心所致。” 张

纵欲子孙不会昌盛

人的后代健康与家族兴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祖辈的生活方式与自我修养。过度沉溺于色欲之人,其后代往往体质虚弱,家族难以长久昌盛。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精气神的传承规律。我们的子孙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kiteśvara,意译“观世音”或“观自在”),其名蕴含深意:“观”指以智慧遍观十方,“世音”指倾听世间众生苦难之音声,随即“垂手救援”,展现救度众生

弥勒菩萨

在传统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中,“天王殿”是信众与修行者进入寺门后首先遇见的殿堂。作为寺院的迎宾之所,天王殿正中供奉着一尊大腹便便、笑容满面的弥勒菩萨造像。这尊形象并非随意设计,而是蕴含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语Mahāsthāmaprāpta,意译“得大势”或“大精进”),简称“势至菩萨”或“势志菩萨”,是大乘佛教中一位重要的菩萨,以其无上智慧与广大威势著称。其名“得大

千手观音

“观音”这一名号,源于梵语“Avalokiteś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意译为“观世音”或“观自在”,其含义为“观照世间众生苦难之音声,随即施以援手救度”。在佛陀教育

什么是“佛”?

“佛”这一称谓,在佛教中并非泛泛之名,而是指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境界。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所证悟的究竟真理,也是佛教修行的终极指向。它

金刚经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忏悔文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