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藏

最新文章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孝道在道德体系中的首位地位。从佛法视角审视,这一理念不仅与佛教的因果观、慈悲精神高度契合,更体现了修行者对生命缘起与感恩的深刻体悟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婚姻源自爱欲心

佛教认为,婚姻根源于爱欲心,而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动力。 《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爱欲之心驱使众生沉沦三界,难以解脱。以下从佛

婚姻本质:无常、无我与缘起性空

问: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佛教对婚姻本质的解答简明而深刻:婚姻本质上是无常、无我、无自性且唯识的体现。这一观点根植于佛法的缘起思想,揭示婚姻并非永恒实体,而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其核心在

佛教的婚姻观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即佛教的婚姻观,可概括为五个核心要点:婚姻是业力与因果的产物;其本质体现无常、无我、无自性及唯识;源于爱欲心;凡夫对此普遍执着;爱欲根植于“我见”,带来无尽轮回之患

地藏菩萨本愿经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

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圣严法师)

自杀是否算杀生?答案是:自杀无疑属于杀生。以自身意志、心念及精神力量,主动终结自己的肉身生命,即是对生命的毁坏,符合杀生的定义。当一个人陷入自杀情绪,往往深陷负面阴影,难以自拔。

金刚经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忏悔文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华严经》